2023.10.26-[人工智慧與社會]課程演講-人工智慧:理解與共存

 

▍課程講座

課程:人工智慧與社會

名稱:人工智慧:理解與共存

時間:2023年10月26日10:00-12:10

地點:社科院SS212

 

▍活動摘要

邀請人工智慧相關產業之工程師進行演講,讓課程參與者能夠跳脫原本人文社會科學的思考邏輯與模式,培養跨域思維。

 

▍活動紀錄

講者以工程師角度簡述人工智慧的發展歷史,目前生成式AI的發展進度及基本的演算法運算邏輯,ChatGPT的優點與缺點,如何測試ChatGPT以及如何與它合作,最後演講結束於人類智慧所能做的事情,即整合以及在執行遇到問題時,迅速切換問題解決模式。演講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在於,講者實際上與ChatGPT的互動及測試過程,能夠用簡易的方式進行比喻,如生成式AI實際上可以想像為手機中文字自動輸入的放大版,如此可以讓學生快速地理解,生成其實還是依賴著使用者輸入的資料,才能進行下一步驟的生成。演講最後的問答環節以匿名方式提問,提問內容包含學生詢問壓力如何調適、第一線工程師如何看待法律、人工智慧能不能成為神等課程中曾經出現過的討論議題,考驗講者的即時應答能力與思考深度,按照回饋來看,應該是相當符合聽者期待,甚至也能讓聽者累積一些知識內容。

 

▍學生回饋

1.社會系楊同學:

今天聽完演講後,對於人工智慧有提到,那些我們覺得人工智慧的弱點,無法完善執行任務的缺陷,就如同我們人類一樣,只是當我們將人工智慧做為一個工具時,我們得以用人類彌補或調整它的缺失,而人類通常只能以自省方式才能由內而外的改變,而人工智慧以演算法的方式不斷進步與吸收,所以可能其中一個錯誤未調整就會接二連三導致後面發展的整個大錯誤,其實這也有點像人類生活中的習慣所導致的決定,決定形成的思維,是接二連三累加的一個過程,在聽演講的過程與演講過後講師對於我們學生的反饋回答,我覺得我們不應該去懷疑身為人類是否比人工智慧更好或更壞,或者是被取代,而是明白它的進程有一天就會像手機隨時隨地都會用到,而當我們把看做一個運作方式非常像人的工具後,我們才不是依賴它,而是利用它理解它,並更高效、更精確地用它完成我們需要完成的事物。

 

2.法律系李同學:

今天演講意外令人驚艷,特別是QA互動的環節,我覺得花一節課回覆學生問題超級有人性,畢竟我們問題很多,再加上不用具名,那必須是一定要提問的,我是提問法律與AI結合相關的同學。第一句就聽到鄭謙講師說:工程師通常把法律推得遠遠的。我差點笑出來,超級好笑,我原本以為現在的跨領域需要結合各式各樣的領域,害我壓力很大,要學很多技能,還好看來是沒有這麼嚴重,都是我想太多了。後來也是有回應到法律人才需求的部分,讓我稍微比較安心未來找不到相關的工作了,畢竟律師也不是說考就一定考得上的工作,國考壓力還是很大。總而言之,這場演講收穫滿滿,含金量相當高,只是聽到什麼海水、GPU的地方有點不是很懂而已,鄭謙講師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