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30-[社區營造與農村產業]課程演講-從龍潭村看台灣農業困境與出路

▍課程講座

課程:社區營造與農村產業

名稱:從龍潭村看台灣農業困境與出路

時間:2023年3月30日10:00-12:00

地點:H122

 

▍活動摘要

透過邀請雲林縣東勢鄉龍潭社區王俊凱總幹事,講師從日常生活的飲食到台灣糧食安全的隱憂,認識東勢鄉龍潭村,並從中探討台灣農業面臨的困境和解決方法。

 

▍活動紀錄

本週的上課食材為碰皮麵、魯鴨蛋、苦瓜丸湯和綠豆粉粿,郭老師向學生介紹美食的產地與與功效,例如:苦瓜丸湯具有退火與解毒的功效,而來自民雄菜市場的碰皮麵則是源自於美援時期的農業時代的傳統食物,碰皮就是豬皮炸出來的平民美食,另有魯鴨蛋及綠豆粉粿,也是台灣傳統的點心。透過讓學生親自品嚐,來理解台灣傳統美食的滋味。

這次的演講邀請雲林縣參與式民主協會王俊凱總幹事,主要是分享台灣農業所面臨之困境及出路,並以東勢鄉龍潭村為例,從日常飲食的角度切入,延伸至台灣的糧食安全隱憂。關於台灣農民所面對的困境,主要分為四項:

1.盤商剝削:以洋蔥為例,龍潭村產地收購價與全聯之終端零售價,價差七倍以上。

2.災損:因氣候變遷加劇,即便近年未受颱風侵襲,仍因暴雨、乾旱、高溫、寒害等氣候因素而致災損。

3.常態性滯銷:農產品滯銷現象年年發生,甚至,傳統市場周邊隨時可見農民自售當季之滯銷農產品。

4.孤苦勞動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田間勞動,皆由農民獨力承擔,且高度依賴人力勞動。

而台灣常見之農業政策,不外乎殘補式補助政策、支持休耕、離農以及增加業外收入,然而,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民長期受到原子化狀態的影響,導致務農收入低且不穩定,青年人口多半不願投入。

為解決這樣的情況,王俊凱總幹事在龍潭村籌組「無田埂農業生產合作社」,推動復興交工,集體協作提高效率、縮短勞動時間、降低勞動負擔,使參與交工之每一農戶皆順利完成諸般農事勞動,重建傳統農村共同體之互助勞動文化。

 

▍學生回饋

1.食科系楊同學:

經過今天的課程,讓我瞭解現今台灣農業的困境,除了人力短缺之外,也遇到天災及盤商剝削的議題,而長年以來台灣的農業政策多在於補助農民災損的消極作為。而王總幹事正嘗試農業交工的方法來解決現今農業的困境,是一種可能解決之路。

 

2. 社工系劉同學:

今天的課程老師分享民雄的碰皮麵、苦瓜丸湯和綠豆粉粿,而綠豆粉粿是白色的,超乎我的想像,原來是綠豆脫模後所磨成的凍狀食物,相當新奇,也是台灣難得的經典點心。這次演講探討農業長期受困於「盤剝、常態性滯銷、災損、孤苦勞動」四大困境,導致務農收入低且不穩定,因而青年人普遍不願投入農業,而王總幹事籌組推動復興交工的運動,改良傳統農村共同體之互助勞動文化,是一個改變農業勞動力困境的方法。

 

3. 社工系陳同學:

透過這次的課堂體驗了傳統的特色美食苦瓜丸湯與碰皮麵,也藉由講師的分享,認識台灣農業發展的情形,我們看似豐富無虞的三餐,其實背後隱藏糧食安全的隱憂,農民們多數面臨盤剝、常態性滯銷、災損和孤苦勞動等困境,農民的利潤低且不穩定,而青年也不願意投入農業,農業的永續發展出現疑慮,這才驚覺我們平時所獲得的食材是有多麼的得來不易。

 

4.社會系高同學:

本週的課堂邀請了雲林縣龍潭社區的王俊凱幹事來進行演講,從日常生活的飲食讓我們了解糧食安全的隱憂和農業發展的困境,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是四大困境之一的盤商剝削,在超市裡一顆23元的洋蔥,農民可能是以一斤8元的價格賣給盤商,從產地到消費者的手中,層層的剝削導致用心栽種的農民收入低且不穩定,這也讓多數的年輕人不願意投入農業,農業的永續發展和糧食安全也開始出現危機,期望幹事所提出的無田埂合作社,可以促使民主經營、合力勞動、共享利益,以化解農民所面臨的四大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