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學期|東海創生與社會設計

課程名稱:東海創生與社會設計

授課教師:社會系蕭煒馨老師

課程搭配素養計畫執行學期:112-1學期

 

# 「東海創生與社會設計」是學生自主募課

 

⭓ 議題融入

 

將社區營造與地方創生的基本概念融入課程中,並透過閱讀日本地方創生案例,來比較課程場域的適用性及修改方式,以符合臺灣的在地脈絡。課程內容或許可以加入除了日本以外的社區營造案例,以期激發課程參與者發想行動方案的更多可能性。

 

⭓ 善用資料庫找議題

 

1、利用「國發會地方創生資料庫」客觀資料,為學生形成知識背景與理解基礎。讓學生以分組合作探索意願的議題,提升其學習與討論動機,能針對自己有興趣的議題發想行動方案。

 

2、利用Canva製作簡報,自己的田調結果、意見及行動方案,形成視覺上具說服力的簡報。

 

3、以Butter或Miro等多人協作數位工具,保留討論內容。

 

⭓ 素養導向作業與設計-文本閱讀+田野調查

 

1、從第一週的文本閱讀開始,學生們可以分享他們所閱讀到的行動方案。

 

2、經過實際田野調查與分組討論,能夠將案例與客觀資料,以及實際訪談內容進行比較,並在之後的分組討論中,對文本中行動方案提出批判性的意見。

 

3、透過繪製場域地圖,能夠形成一個特定空間範圍的認識,再加上其他組別的地圖分享,能夠形成對場域較為整體的認識。

→能夠使用數位工具如iPad的學生,展現出來的地圖視覺效果較好。

 

◍ 下一次再調整:

 

(1) 原本課程只安排2次田野調查,但學生在後續課程討論中,能夠明確反思到田野調查的時間太短,需要更多時間訪談場域店家與研究對象,因此主動提出要再進行田野調查。

 

(2) 尋找適合的數位工具或軟體,協助學生後續整理填掉的資料與繪製地圖。

 

⭓ 突破與實務意涵

 

  1. 、透過文本閱讀與實地考察,能夠讓課程參與者形成比較思維,進一步養成批判性精神。

 

  1. 、透過教師、助教與業師的合作,能夠引導課程參與者的批判思維至實際行動方案,除了批評之外,還能產生出建設性的意見。

 

  1. 、實際的田野調查課程內容以及教師、助教和業師的快速回應,讓課程參與者能夠理解,他們在閱讀文本與實際田野調查後,兩者之間的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