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轉銜】Alpha Leader(完整版)
- 日期 : 2024-01-09
- 分類 : 哇塞秘境
- 點閱 : 455
東海大學Alpha Leader創立緣起
2011年,Alpha Leader這個名詞在東海大學誕生。緣起於幾位基督信仰的師長從美國APU參訪回來後,心中有著無比的悸動,希望讓這個同樣有著基督信仰的大學能重新找回創校時期師生間那種緊密的情誼,而開始籌備這個龐大的學生計畫,企圖讓這個被深切期待以博雅教育作為辦學理念的大學,能傳承第一任曾約農校長所說的「開創是我們的格言」,期為學校再次開創出新的學生運動。2011那一年的葉芳栢副校長與羅文聰學務長帶著一群老師們為著東海創新的大學入門又再次開啟另一個新的里程碑,並成為教學卓越計畫中重要的計畫項目。
歷經12年,Alpha Leader計畫創立之初,是希望能建立一個支撐3500名新生四天三夜課程中的支持系統,透過陪伴與引導,能讓這些新生從Alpha Leader學長姐的,一方面知道如何盡快融入大學校園文化,並有效提升學習動機;一方面也能夠有正向的學習態度,並建立未來能夠自主學習、跨域學習的各項能力。
在這樣的目標下,Alpha Leader 該具備什麼素養與能力?又該如何培養他們具備這些素養與能力?這兩大問題在這10餘年中,一直持續被討論,也逐步發展出更為完整而有系統的Alpha Leader新生支持體系。最早的規劃是,大學入門四天三夜的課程中,由於多數的課程設計都希望能加入引導、討論、反思或實作的元素,3500位學生若每組13-15人,約需有250左右的課程引導員。為了確保這些課程引導員能夠了解整體課程設計的精神,並具備「引導」的能力,在當年暑假期間就陸續開設了四梯次的培訓營,要成為Alpha Leader都必須經這三天的培訓。當年度培力將近250位小隊輔,也就成為第一代的Alpha Leader。
美國新生定向輔導
1888年美國波士頓大學開始推行新生定向輔導工作以來,近年國內大專院校也廣泛推行(高熏芳、蔡易倫,2011),把傳統的新生訓練活動,導入更具專業的輔導工作,讓大一新生對於大學的生活與學習能有更清晰的輪廓。各校對於大一新生活動所使用的名稱不同,諸如台大新生學習入門書院、臺師大伯樂大學堂、高師大新生定向共識營、清華大學新生領航營、元智大學新生定向輔導活動及東海大學新生大學入門;無論如何命名,大學所開始做的都是為幫助大一新生所實施的「新生定向輔導」活動,係學校整合相關資源人力,透過一系列活動的設計,協助新生能夠儘快融入校園生活,其內容涵蓋食衣住行,校園環境熟悉、各項資源取得,以及未來學業與生涯規劃等,是新生入門的第一堂課(張雪梅,2010)。
美國在新生定向輔導的推動上已經有相當多年的歷史;哈佛的教職員應證了在大學初期建立新生支持機制的好處,也是由舊生協助新生融入學校的首例(Upcraft,Gardner,& Associates,1989)。也有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大學第一年對於學生是大學期間成功學習的關鍵,亦常被描述為大學新生的生命改變及轉換之關鍵期,就像是適應成年期的紛亂階段(Posey, Hill, Gomez, McFall, Humenik, & Clifford,2015)。學校如能對其有適切的安排將是為大 學新生們的生涯轉銜帶來正向的影響與幫助,也能讓新生對於學校的人事物的認識與適應更即時而有效。而隨著大學學生生態的多元化與複雜化,加上少子化致使學校激烈競爭,如何引導新生適應校園,進而續學、向學,已成為國內各大學院校須勇於面對的問題(梁朝雲,2011;Burgette & Magun-Jackson, 2008; Dõlekmen,2007)。
美國高等教育促進委員會(CAS)對於新生定向輔導活動,也訂定了11項的檢核指標:
1.有目標為基礎。
2.須與活動相關的校內單位協調。
3.讓所有新生都可參與。
4.協助新生瞭解高等教育宗旨與學校任務。
5.協助新生瞭解其在教育環境中的責任。
6.提供新生有關學術政策、程序、必要條件及多元方案的充分資訊。
7.知會新生可以獲得的服務與方案。
8.協助新生熟悉校園與當地環境。
9.提供有規劃的機會,讓新生與教師、行政人員及學長姐互動。
10.提供新生自我評估的資訊及機會。
11.提供與定向輔導相關資訊給新生的支持團體。以提供各大專校院規劃新生活動時規劃新生活動的依歸。
東海大學在新生定向輔導工作中,所提供與學長姐互動及為新生安排支持團體Alpha支持系統,正式符合這樣的概念所建構的同儕輔導機制。
同儕教練與僕人領導精神
根據Astin (1993)的研究發現,同儕是對學生學習影響最大的團體,次文化影響學生的時間安排、價值觀和學習態度。因此,大學生在校園中所參與的團體將強烈影響其行為與大學期間的生活模式。如能運用同儕輔導機制且經過有目的性的設計,以達到教育目標的各種有關協助同儕提升判斷、提高滿意度及持續學習的活動方案(Ham id,2001)。東海大學在校園內為大一新生所安排的輔導團隊就有三個;帶領新生大學入門的Alpha Leaders、住宿學習環境中的宿舍棟長與帶領執行勞作教育的勞作小組長。這三個角色猶如同儕教練,為新生的適應注入強大的力量。
學者定義同儕教練(peer coaching)是透過分享、討論、激勵、支持和反思的互動過程中,以培養新的技能或解決問題能力,並促進專業的成長與發展(吳清山,2014)。由學長姐帶領學弟妹即如「同儕師徒制」,被視為「合作學習」、「同儕學習」的形式之一(Brawer,1996;Haworth & Conrad,1997;Kerka,1998)。東海大學的Alpha計畫中的所建構的支持系統,Alpha->SA->CA,就如同是一個建構在非正式組織中的同儕教練。研究發現這些關係本身常會維持很長的時間,因為更容易發展出深刻、共鳴的同理關係,彼此會相互關懷,共同分享願景與目的。美國密蘇里大學實施FIG(Freshm an InterestGroups;方案,亦是在鼓勵「改變」與「促進合作」。這個方案的目標,即是讓學生連結課內、課外及社會經驗的統整學習,也將領導能力與邏輯觀念適當協調。讓大一新生在遭遇挑戰或困難時,能透過關懷新鮮人團體(FIGs) 尋求發展、建立出支持性的夥伴關係,同時利於促進大學生的發展與學習,營造成功的大學生活(Schroeder,M inor,& Tarkow,1999)。
而由Lave及W enger(1991)發展出「合法週邊性參與(Legitim atePeripheralParticipation, LPP)」情境學習的模式理論,強調學習者透過共同合作學習方式,由較有經驗的學習者扮演教練(coach)的角色,引導學習者主動參與學習,重視討論的過程,初學者或新進學習者會透過此學習情境表現出更主動積極地學習態度,藉此種方式可釐清學習者的理念,建構出共同的知識意義。
東海大學在學生社群中推動「僕人領導」(ServantLeadership)概念—以利他助人為價值觀的服務型領袖,期待在愈趨成熟發展運作之學生社群團隊中進一步扎根服務奉獻的核心價值,培育出深具東海特色之領導人才。學者Sendjaya & Sarros(2002)對於僕人領導中的服務概念的詮釋;「我服務,因為我是領導者(I serve because I am the leader)」和「我是領導者,因為我服務(I am the leader because I serve)」。此「領導者」與「服務」是互為因果關係的概念亦符合Alpha Leader計畫,對於Leader角色的亦是以此深度意涵來孕育學生領袖。對於在現代領導理論的演化中,領導已不再是上對下的關係,而是如何在領導過程展現影響力,更是能讓學生較容易接受且執行的方式。
另外,學者Hunter 認為「愛」的元素在僕人領導的實踐歷程中扮演著重要基礎的角 色。因為愛與決心為僕人領導的基石,若沒有為他人服務的決心與找出並滿足他人需求的愛,將不會為他人做出犧牲奉獻的行為,亦或若只有服務他人的意圖與行動,但卻少了關懷他人的需求,那領導者的所作所為也不過是其一廂情願而已(林耀榮,2014)。
Patterson(2003)則進一步以理論架構提出僕人領導的構成模式,其模式包含了七個項目:道德愛(agapao love)、謙遜(hum ility)、利他主義 (altruism )、願景(vision)、信任 (trust)、賦權增能(em powerm ent)、服務(service)。
以上學者對僕人領導的定義,在東海大學實施Alpha的計畫中,都對應其相關精神在醞釀著團隊的文化與傳承的精神。
Alpha Leader體系與課程的動態發展歷程
大學入門及Alpha Leader計畫自 2011年開始推動已歷經12年。Alpha Leader計畫創立之初,是希望能建立一個支撐3500名新生四天三夜課程中的支持系統,透過身教與引導,能讓這些新生從Alpha Leader的帶領與陪伴中,一方面知道如何盡快融入大學校園文化,並有效提升學習動機;一方面也能夠有正向的學習態度,並建立未來能夠自主學習、跨域學習的各項能力。
在這樣的目標下,Alpha Leader 該具備什麼素養與能力? 又該如何培養他們具備這些素養與能力? 這兩大問題在這10餘年中,一直持續被討論,也逐步發展出更為完整而有系統的Alpha Leader新生支持體系。
就第一個問題來說,Alpha Leader計畫最根本的目標,就是培訓學長姐具備能夠樂於服務、建立關係,進而能引導、陪伴及影響學弟妹的能力,這部分經過了不斷的討論與定位,慢慢的聚焦在「僕人領導」的各個核心面項,期望培養Alpha Leader具備幫助他人為他人服務的能力,成為學弟妹在大學學習的榜樣。期以「生命影響生命」的美麗故事在校園裡傳揚。
至於如何培養Alpha Leader能具備上述能力與素養? 則包括了組織與課程兩個部分。在組織方面,東海大學基於同儕輔導的理念,建立一個彼此互動、產生正向影響的學習性組織,能有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在價值觀、生活體驗、思考模式和學習態度上相互影響,並能讓Alpha Leader運作的經驗與成果能夠有更多的分享,也能夠更有系統累積與傳承。Alpha的系統的建構經過幾年的整理與變化,最後學生認為這個計畫應呈現的是這樣的同心圓,亦即透過Alpha影響新生、透過S-Alpha培力 Alpha、也透過C-Alpha來定位Alpha團隊整體的發展方向、統籌Alpha體系的運作,並協助 Alpha及S-Alpha的培力。在這個同心圓中,不同角色有各自的任務,也發展出各個角色階段的訓練課程地圖。
Alpha各階段學生之訓練課程地圖
1. Alpha Leader
分為一學期「點狀能力培養課程」及「暑期引導反思訓練」兩大區塊。點狀能力培養課程以溝通表達、同理心訓練、團隊合作、人際關係等主題。「暑期引導反思」係以體驗教育引導反思課程為核心訓練。另外,在四天三夜的大學入門中實際服務過程的體驗與反思,也是很重要學習過程。
(1) 點狀能力培養課程
自2012年由Senior-Alpha討論出成為一位 Alpha所需要的能力,而建構出來培訓課程。課程的內容含「Alpha與東海」,以認識校園環境、校園資源及建立團隊人際關係為主軸。後於2018年開始發展為正式通識學分,以東 海風的課程名稱,由校內建築系、歷史系與管理、心理相關背景的師資授課。以「認識自我」、「溝通表達」、「團隊合作」、「創校歷史與理念」等。另外,安排增進學生同理心、溝通表達的實務操作型及講座型課程。每人參與總課程時間約為24 小時。2018開始,這些課程並正式轉化為有學分的通識課程,在課程的結構上增加校內教師角色的指導,並更重視同儕學長姐帶領的小組討論過程。
(2) 暑期引導反思訓練
此為外聘體驗教育專業講師進行三天引導教育培訓課程,以團隊建立、自我認同、有效學習、溝通表達、體驗活動帶領及引導反思技巧等課程為訓練的內容。另外,於帶領帶大學入門前由Senior-Alpha為其規劃四天的rehearsal的訓練;訓練內容偏重在支持系統的維繫、活動帶領技巧,大學入門前心態預備、校園認識、行政事項演練。整體培訓時間約為50小時。
(3) 大學入門的服務實踐
東海大學以四天三夜的大學入門的課程,全程由Alpha Leader協助帶領新生完成。Alpha除了按照學校所訂定的幾項主題課程外,其餘皆由Alpha Leader自行規劃帶領與引導新生認識校園的方式與內容。這段過程是Alpha將幾個月來所學習的內容充分運用與操作的服務歷程。
2022 年 100位的Alpha Leader分享他們帶領的質性回饋的統整,分幾個主題:
A. 培訓與服務實踐後學到哪些能力
領導、溝通表達、傾聽、事務的處理與問題的解決、組織能力、理解能力、統籌事務的能力、換位思考能力、社交能力、學會用心與別人深度溝通、認識自己同理他人、危機處理能力。
B. 培訓與實際服務後的學習與改變
更有耐心、更加認識自己、學會跟各種不同的人相處、抗壓性變強、更有自信、獨立思考、責任感、懂得換位思考、運用自己的特質與人互動。
2. S-Alpha(SeniorAlpha)
為深化引導技術,提供助理引導員課程認證機制,授予專業體驗教育基礎理論課程、基礎的引導技巧教學及應用練習等單元,並開設初階諮商輔導技巧、團體動力等增能課程,使其裝備成為於大學入門支援Alpha Leader的後盾。
(1) 團體動力與引導
四天的課程最重要的任務為Senior Alpha建立團隊;課程的內容包括:認識團隊建構的理論,當責理論、共同學習模式、學習與領導風格、換位思考及體驗教育活動反思等課程。
(2) 團隊運作與活動企劃實務課程
規劃與辦理 Alpha leader招募、策劃 Alpha Leader培訓課程、認識校園活動企劃;團隊營運,能策劃與執行大型活動與團隊合作的能力。
3. C-Alpha(CoordinatorAlpha)
以「導生制(Tutor)培訓」方式,每週進行密集的互動式教學,從中引導C-Alpha實作能力,訓練領袖特質,再透過觀摩他校或參訪機構等實務經驗,直接進行互動對談,培養C-Alpha領導的能力,以Alpha系統的運作為其實踐服務的場域。104年開始運作共學團體,以共學小組的模式持續在學期間,進行增能的課程。
Alpha Leader各類培力課程的推動成效
彙整歷屆Alpha Leader學生對於各類培力課程的反饋,大致包括以下幾點:
-
在量化的課程資訊上,學生對課程滿意度部分,以上兩類課程大多都是滿意。但對於點狀能力培養課程的感受度較低,無顯著的學習效果,因尚未了解如何應用在擔任Alpha的角色上。
-
在質性的回饋部分,對於授課時程較長的「東海風」、「暑期引導反思課程」所安排的課程內容皆反映在學習效果上都表示對自己相當有幫助。
-
特別對於「暑訓引導反思」的課程,是學生回饋最好的課程。在所設定的主題學習上,都認為體驗教育是一種特別的以前沒有接觸過的學習方式,很喜歡引導教育的概念,且理論跟實務結合可以學習的更深入。
-
(暑訓的課程)三天的內容很充實也很有用,理論與實踐並行,加上反思,讓我們學習嘗試錯誤,找到問題,並反思尋求更好的方法。
-
(暑訓的課程)這三天真的學到了很多,還好有來參加沒有錯過這次活動。
-
(暑訓的課程)真的真的好喜歡課程的安排,訓練師上課的內容都很豐富很有內容,傳達的目標與核心都很明確淺顯易懂,這次活動中認識了很多人,也學到了很多東西,大腦收到非常多知識力量。
透過以上質量化的課程回饋分析:
-
在學習效果:點狀的講座課程,學生對學習效益的反應較低。
-
課程授課時間:東海風、暑期引導反思訓練課程,課程集合在2或 3天內完 成,高密集的授課方式,學生反饋的學習效果良好。
-
課程的授課方式:透過體驗教育、引導教育的方法且融入同儕角色的小組討論,學生反映可以更容易了解理論的意涵與應用。
-
課程目標是:溝通表達、同理心訓練、團隊合作、人際關係。自我認同、有效學習、體驗活動帶領及引導反思技巧。學生在溝通表達、團隊合作、自我認 同、體驗活動的操作部分都有認為有很好的學習效果。
S-Alpha 與C-Alpha對於課程培訓與團隊實務課程的回饋,則大致包括以下:
-
改變對待事情的偏見。
-
學到很多之前可能會做,但不知道怎麼理論化的東西。
-
想對反思部分做更深入的自我實現,因為有反思,才能有更多的自我成長!
-
學到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與了解自我建立目標跟團隊意識的建立,可以讓我在之後不管是SA 或其他的事情上有非常大的幫助。
-
真正的「關心」彼此,「真誠」的對待每一個,做到一個可以「同理」他人的人。
-
即使要花許多時間溝通和磨合,但是願意說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讓夥伴們知道,我會更願意投入心力和凝聚力。….大家可以敞開心胸的互相分享一些意義性的事情。
-
我覺得可以經由任何事情找到自己需要的能力,我找到了SA 團隊對於我人生的價值。
-
我發現付出讓我開心,我喜歡花時間心力幫助夥伴的自己,我以往不願意付出太多,…….。
-
想成為和自己長老一樣的人,而且也覺得SA 團隊看起來很有凝聚力,是一個可以和大家一起成長的地方。
同儕輔導機制及僕人領導理念對Alpha的影響
本次研究先選定五個個案進行深度訪談與分析,五位個案參與Alpha計畫的時間都超過2年以上,在Alpha計畫中的角色有SeniorAlpha(簡稱SA)與CoordinatorAlpha(簡稱CA)。性別各為 3女,2男。所讀科系 A 女為應用物理學系四年級(SA)、B 男為外文學系四年級(SA)、C男為經濟學系四年級(CA)、D 女為統計學系三年級(SA)、E 女為哲學系(CA)。其中有3位接受實體培訓與帶領實體的大學入門;2位為參與線上培訓與線上大學入門。特別選擇其專業學習背景的差異,在團隊中角色的差異,參與培訓與服務歷程的差異,來分析他們在參與動機、學習效益、同儕影響與成長改變的狀況。
訪談的過程觀察到個案在分享參與計畫的歷程時,因為培訓的方式與實體帶領方式的不同,而呈現出分享深度的差異,這個計畫還是難逃受到Covid-19疫情的影響。Alpha計畫從開始即運用活動帶領、體驗教育、引導教育的方法,這相當需要實體的互動所建構出來的關係與學習模式。此次的訪談明顯感受到接受實體培訓課程與實體帶領大學入門經驗的SA 對於學習部分的能有較深入的回饋,對於團隊關係也能有較深的感受,且能分享的內容更多元,在團隊中所獲得學習與對大學生活的影響超乎研究者的預期。這個現象卻不是因為在團隊的角色(SA、CA)不同、不是因為年級而有所差異,而是他們所經歷的服務歷程不同,潛藏著不小的影響。
-
B 男為SA,接受實體培訓與實體大學入門,他談到這段歷程的最大的收穫;他最近反思到他其實正在學習怎麼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他已經在這段學習的歷程中找到生命的答案。
-
C男為CA,我很在意別人的看法,我的高中同學說我變得會為別人著想,說話前會考慮到別人的感受,這跟我以前的個性很不一樣,…我的改變對我很有意義。
-
D 女為SA,他來到團隊最大的學習是怎麼辦好一個大型活動。他的學習似乎還停留在較為基礎能力的培養,尚未內化為真正的素養能力。
-
A 女為SA,剛開始覺得無法將在SA 團隊所學運用在其他場域,覺得需要自己轉換。
在訪談學生的過程當中,學生回憶過往為何擔任Alpha的初衷,可以感受到他們眼睛是發亮的,敘述著那段的歷程,似乎對他們的大學生活是一段段值得記錄的故事。東海大學在2010年開始發展大學入門課程,在第二年開始在校園中誕生了Alpha Leader這個名詞以後,校園開始有了一些共同的話題。你的Alpha怎麼樣?你也是 Alpha嗎?我也想試試看當Alpha。
這些受訪的Senior-Alpha他們大多都是這樣形容他們的Alpha;他就像個小太陽,很熱情、很親切、很溫暖,笑容很真誠(真誠);雖然剛開始跟他們接觸時,有點害羞、說話時有點生澀、感覺有點ㄎㄧㄤ、很努力在自嗨,但是你可以感覺到,他們是真心的想要幫助我們(利他)。他們多都是因為自己的Alpha給予他們的幫助也想要成為一位Alpha;看似只是一個想要幫助別人的單純信念,卻謠傳著這裡像個邪教組織,裡面潛藏著無形的力量,在同儕之間口耳相傳的影響力量,這個東海大學為新生而規劃的介入性的政策,透過大學入門的課程計畫因應而生。
他們從不後悔加入這個組織,甚至在很多地方都回饋都還好我有來當Alpha Leader,希望這個計畫可以一直的延續下去。很多人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的時間在這裡,就是喜歡這個團隊的氛圍,在這裡你可以感受到被愛、被關懷、被接納、可以犯錯、在你需要時有人會陪伴你(關懷)…是他們每個人對這個團隊的共同感受。因為看到團隊,在做對別人有意義的事,我原來可以真正的幫助到別人的需要(威信)。
他們大都說我很喜歡這個團隊所教的學習工具,以前從來不知道理論是可以應用的,體驗教育、引導教育真的是我很喜歡的學習方式。以前可能不喜歡唸書,因為理論好難,然後不知道可以做什麼,但來到這裡跟團隊一起學到的理論工具竟讓我自然地記住,甚至可以使用。例如:像推論階梯,讓我在很多時候可以運用它,特別是跟別人互動跟帶領團隊的時候。像5W 2H 常聽到但不知道怎麼使用。現在我在跟別人溝通時,很自然地運用上(賦能)。
在當Alpha時還沒有這麼強烈感受到學校為什麼要安排有這麼多的培訓課程,當時只是覺得學那些東西還不錯,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要學(賦能);但是在當SA 以後,覺得這些培訓都很重要。學習這件事在團隊裡面默默地發生,他們都說喜歡這裡的培訓課程,那種在過程中不斷的在學習的歷程可以讓他們覺得很有用。到底這裡有什麼樣的魔力,而讓他們堅持為服務他人而留在這裡;無法獲得實質的工讀金,且願意付出那麼長的時間讓自己接受培育養成自己的能力。他們說應該是因為這裡有一群跟自己同樣理念的人,為同樣的目標努力的那樣的感覺,真的很好:而這樣的一群人來自不同的科系,雖然想法總是很不一樣,但我們可以是很好的朋友,而且我們可以從彼此的身上找到優點,而互相影響,共同成長(謙遜)。我在夥伴身上學習到原來看事情可以從這樣不同的角度,而且他們能很正向的看待彼此,能理解別人、能為別人著想,願意體貼別人的需要(服務、利他)。
從2011年實施這個計畫以來,這個團隊就秉持著榮譽的制度,只為培養學生帶得走的能力,藉由團隊、同儕的影響力,讓學生彼此幫助,互相影響。持續至今醞釀在這個機制的文化與精神仍舊在,雖然因為疫情的影響,他們少了一些實體再一起的時間。但在每個人的Alpha身上所播下奉獻服務的理念,就如同基督教宣教士一樣。他們會持續的在他們所處的地方發揮光點的力量。

撰文:李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