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學期|人工智慧與社會
- 日期 : 2024-07-15
- 分類 : 探險寶典
- 點閱 : 218
課程名稱:人工智慧與社會
授課教師:社會系蕭煒馨老師
課程搭配素養計畫執行學期:112-1學期
⭓ 課程設計
1、以非講課形式進行分組討論。
2、運用科技與數位工具:iLearn、Slido匿名提問。
3、每一次課程皆會討論人工智慧與日常生活或學術研究,如藝術、法律、經濟、醫療、教育、情感、宗教、政治、大眾媒體、網路社群等,如何在這些領域與人工智慧並存以及共同成長,而不是陷入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的對立。
⭓ 素養導向作業與設計
1、撰寫文本讀後心得
◍ 作業設計:讓閱讀文本連結上自身經驗,準備導讀時引導學生思考非自身生活會發生的問題及現象,並由授課教師給予回饋。
→執行後,發現:學生能夠在撰寫閱讀文本心得時,連結上自己的經驗,以理論為思考基礎,反思自身經驗,並找到與新技術共存之方式,也能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
◍ 學生回饋:有些文本內容對於大一學生有點太過困難與陌生。
◍ 下一次調整:減少課前預習撰寫issue memo,而是採用課堂討論,測試是否能夠掌握文本內容。
2、學生分組導讀
◍ 作業設計:學生必須協力合作完成課堂導讀任務
→執行後,發現:導讀分工過於細緻,有些組別並非合作而是分頭進行各自的任務。
◍ 學生回饋:學生曾於課後回饋說,他認為導讀有其必要性,因為在準備導讀時,跟撰寫memo時,必須要考量到不同受眾,而需要思考不同的表達方式,雖然課程參與者的投入程度不同,有時會覺得聽其他人導讀很浪費時間,但是對於他自己,準備導讀的確是相當有助於更加理解文本內容。
◍ 下一次調整:可能從期中考後的週次,再由學生認領導讀。
⭓ 突破與實務意涵
傳統的課堂講課仍然有其必要性,學生閱讀文本的能力,也許還需要其他更有效的動機才能激發。邀請第一線與人工智慧共同工作的工程師來演講,讓各領域學生都能有所收穫以及提問,是除了文本閱讀之外,給學生最重要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