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1學期|中文:敘事與思辨

課程名稱:中文:敘事與思辨

授課教師:中文系謝博霖老師

課程搭配素養計畫執行學期:113-1學期

 

核心目標:不只是生成,更要創作

這門課的核心目標是教學生不僅能使用AI,更能夠透過AI進行創作。在Bloom's Taxonomy中,謝老師將此目標定位於「創作」(Create)層次,超越單純的記憶或理解,讓學生真正成為創造者。

 

工具選擇:簡單、免費

課堂上引入了兩個免費且易於操作的AI工具:

  • ChatGPT:用於生成文本,幫助學生拓展創意與構思。
  • TTSmaker:將文字轉換為語音,增強學生的敘事技巧。

這些工具不僅能夠簡化操作流程,也讓學生能將重心放在創作內容上,而非學習工具本身。

 

教學設計:小練習×專題引導

 課程設計透過多次小段練習與期中專題約談來逐步引導學生熟悉AI的應用方式。具體安排如下:

  1. 小段練習:學生在課堂中反覆練習下指令並即時修正,提升AI工具的運用熟練度。如課程中介紹有趣的網路科普文章,分析其寫作風格,並讓學生針對指定的主題搜尋資訊,利用AI指令生成簡短趣味的社群媒體介紹文字。

  2. 期中專題約談:通過個別企劃約談,檢視學生進度,確保期末報告方向明確、內容穩定。在這個階段,能避免學生在期中報告涉入過於龐雜的議題,如死刑存廢,由於資料太多,學生的判斷能力有限,容易流於空泛或偏頗,易使學習失焦。因此約談時會儘量提醒學生研究範圍;提示可以查閱的專業書籍而非僅搜尋來路不明的網路資料;或使其更聚焦於可操作的議題範圍內,力求小而精、專而深的表現。

透過分段、多次的切割式學習法,不斷提供小而持續地正向反饋,培養學生的學習意願,並能使最終成果能「積小勝而成大功」也幫助他們在創作過程中培養自主負責的意識。

 

學生挑戰:技術無礙,修正成關鍵挑戰

雖然學生在使用AI工具上沒有太大困難,但在修正AI生成的初稿時卻存在較低的意願。大多數學生在生成內容後未經修改便直接提交,反映出他們在深化內容方面的重視程度仍有待提高。從教學現場觀察AI投入學習的狀況,不難看出,決定學生使用AI成果的好壞,端賴其對研究事物的熱情以及研究能力的深度。研究事物的熱情可以藉由選題的開放程度獲得鼓勵,研究能力的深度,即對AI生成資料的判別與檢驗,需要在課堂上有更多的教學投入,這點也與當前資訊判讀能力密切相關。

 

優化方向:興趣驅動,深化修訂

為了提高學生的修正意願,未來課程將鼓勵學生依個人興趣選擇課題,透過自主選題來激發學生的投入感。這樣一來,學生將更有動力進行AI成果的修正與內容深化。

 

三大洞察:AI助力,但修正意願與評量機制關鍵

 經過一學期的試行,課程累積了三項重要觀察:

一、AI能有效提升報告產出:適當運用AI輔助,有助於學生加速完成初步寫作與素材整理。

二、修正意願左右學習成效:AI生成內容仍需仰賴學生的人為修正,修正的深度和內容的精緻程度取決於個人意願與內容判讀的眼界。

三、需建立評量懲罰機制:對於內容空泛或缺乏實質深化的AI生成內容,未來應設立明確扣分機制,以促使學生對成果品質提出更高要求。

這些發現指出,AI不僅是輔助工具,更是衡量學生主動思考與內容掌握能力的重要標準,對於推動素養導向教育提供了具體啟示。



同學課堂作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