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中文:敘事與思辨
授課教師:中文系謝博霖老師
課程搭配素養計畫執行學期:113-1學期
核心目標:不只是生成,更要創作
這門課的核心目標是教學生不僅能使用AI,更能夠透過AI進行創作。在Bloom's Taxonomy中,謝老師將此目標定位於「創作」(Create)層次,超越單純的記憶或理解,讓學生真正成為創造者。
工具選擇:簡單、免費
課堂上引入了兩個免費且易於操作的AI工具:
這些工具不僅能夠簡化操作流程,也讓學生能將重心放在創作內容上,而非學習工具本身。
教學設計:小練習×專題引導
課程設計透過多次小段練習與期中專題約談來逐步引導學生熟悉AI的應用方式。具體安排如下:
學生挑戰:技術無礙,修正成關鍵挑戰
優化方向:興趣驅動,深化修訂
為了提高學生的修正意願,未來課程將鼓勵學生依個人興趣選擇課題,透過自主選題來激發學生的投入感。這樣一來,學生將更有動力進行AI成果的修正與內容深化。
三大洞察:AI助力,但修正意願與評量機制關鍵
經過一學期的試行,課程累積了三項重要觀察:
一、AI能有效提升報告產出:適當運用AI輔助,有助於學生加速完成初步寫作與素材整理。
二、修正意願左右學習成效:AI生成內容仍需仰賴學生的人為修正,修正的深度和內容的精緻程度取決於個人意願與內容判讀的眼界。
三、需建立評量懲罰機制:對於內容空泛或缺乏實質深化的AI生成內容,未來應設立明確扣分機制,以促使學生對成果品質提出更高要求。
這些發現指出,AI不僅是輔助工具,更是衡量學生主動思考與內容掌握能力的重要標準,對於推動素養導向教育提供了具體啟示。
同學課堂作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