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學期|日語分科教學法(一)

課程名稱:日語分科教學法(一)

授課教師:日文系工藤節子老師

課程搭配素養計畫執行學期:112-1學期

 

# 與東京女子大學跨校共構課程。

# 透過教學實習,可以學習到如何指導他人、設計課程、準備教材。

# 透過與日本大學生進行對話與溝通互相合作,學生能夠依不同的情境使用日語並能針對日文能力進行自我評價。

# 將全球議題設為題目構築此課程,可以建立起學生在進行課程準備的過程中一定會學習到新事物的結構。

# 能夠從體驗教學與體驗擔任學習者的複合視點來思考教育的意義。

 

⭓ 課程單元

 

◍以全球議題(+多文化共存)為主題融入日語教學的設計

一般的日語課程,多數以「結構式課程大綱(發音、文字、詞彙、文法)」為中心進行課程設計。本課程將全球議題(+多文化共存)為主題融入日語教學的設計,例如:環境問題、食物浪費、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性別平等、SDGs、弱勢關懷,以此為目標同時與日本的大學生一起進行教學實習

 

◍下一次再開設同樣課程:為了讓學生理解以永續發展議題為主題的課程具有極大意義,下一次的課程預計再擴大永續發展議題所包含的內容,讓學生能夠將其內容融入課程設計。

 

⭓ 新科技輔助與東京女子大學跨校共構

 

◍與東京女子大學的學生溝通交流的共同授課時 (同步),全體的zoom和小組討論專用的zoom (分成10組)。

 

各個組別日本與台灣的學生必須一同進行課程的設計。課堂中的時間不足以完整完成課程設計,因此各組在思考討論教案、模擬教學與進行發表的彩排時則利用LINE等通訊軟體進行聯絡。

 

◍提供給東海學生的教材範例、會議等則是利用ilearn與teams進行傳達。(以下為非同步)課堂中討論的內容會填寫至google簡報,同時可以參考其他組所撰寫的內容

 

模擬教學的實習則有錄影紀錄並上傳至youtube,這樣任何時候皆可查看影片記錄並且對課程進行分析。針對課程中設計的教案的檢討與反思則是利用google試算表,要求學生在指定的時限完成內容填寫,並且分享給全體學生。

 

◍學習者回饋

  1. 與組員一起協力事先進行彩排,順利結束模擬教學。

“因為有先彩排,所以時間管理上剛剛好。大家也都很順暢的完成自己的部分。我認爲內容蠻有趣的,無論是教學方或是學習方在這一個小時的時間應該都學習到很多關於身體障礙者用衣方面的知識。”(饒同學)

 

“本日的課程,不只學到與食物浪費相關的內容,課程進行方式與學習者的意見與日語等,可以學習到很多新事物真的很開心。有許多初次學到的內容,受益良多。為了本日的課程,我們花了些許時間進行了三次的彩排,針對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討論,針對問題進行多次的確認。即使課程中發生不少波折,我認為整體做得很不錯。”(林同學)

 

  1. 線上學習時、遇上WIFI不穩定、不熟悉器材的操作等相關問題。

“我的網路狀況不好,突然斷線,花了不少時間才連回zoom。但是東女同學的迅速應對真的是幫大忙了。另外,網路不穩定時,有時候聲音會傳不出去,是必須調整的大問題。在zoom裡面分房之後,我並不知道如果想要錄影視需要房主的許可。應該要事先針對分房作業相關的事情多加確認才行。”(彭同學)

 

“回應功能會立刻消失等,很多細節的部份沒能事前確認好,實際遇上問題時反而手忙腳亂。為了防止回音 (東女的學生是在同間教室進行線上交流),必須一次次地把電腦的麥克風開啟關閉,這樣反而浪費了不少時間。”(高同學)

 

  1. 同一時間,與組員的溝通交流不順利而感到困擾。

“這是第一次與日本人一起進行課程設計。果然會出現許多在溝通與交流時無法和對上的部分。”(袁同學)

 

“有的時候對話感覺無法順利接續下去。雖然被東女的TA提點:看不到終點(目標),感覺像是隨意交談,該如何在最後的總結把我們準備的課程做總整理且傳達給學生,至今仍十分煩惱,還沒想出一個良好的解決方案。”(廖同學)

 

◍下一次再開設同樣課程:由於本堂課強調自主學習、組員之前齊心協力完成作業,老師無法每次都介入其中,因此希望在日本(東女)的碩士生與TA的協助下,掌握各個組別在溝通與交流上是否有遇上問題,努力盡早將問題解決。器材的問題則是安排專門針對器材操作的小組,針對器材問題進行處理。

 

圖 以環境問題為主題的線上課程 (實習模擬教學)

 

⭓ 素養導向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關於課程設計,首先需要的是親自體驗課程,針對該課程進行分析。此外,實習模擬教學時,讓各個組別自行設定主題,讓學生負起責任,將提出課程教案變成課程中的義務。再者,針對模擬教學的實習全班(東海與東女)都必須將檢討與反思上傳至雲端的google試算表,根據其內容進行總體的檢討與反思,且設定提出改善方案的課題給學生執行。

 

◍這堂課程的主要目標:以「社會議題」為題目的對話型課程,一開始認為或許會有執行上的困難,不過學生們在參與了兩次的教學示範與一次的親自實習後,可以看見多數學生回應針對社會議題學習到許多全新的知識,後半的課程(模擬教案D)著重於與日本的大學生互相合作,以社會議題為題目去設計課程、實習模擬教學。然而,由於是以社會議題為主題,關於使用日文進行溝通與交流,仍有不少學生感覺自身日文能力不足以應對。儘管如此,在日本學生的幫助下,不足的部分得以補充,學生們皆順利地克服目標課題。

 

◍學習者回饋

  1. 針對主題 (對於弱勢、少數族群的關懷)所學到的事物

“課堂上介紹了ユニバーサルデザイン(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 ,以前沒有接觸到這方面的日文,一開始其實看不太懂,但是東京女子大學那邊的學生用圖片還有親近的方式來講解讓我一下就都懂了,特別印象深刻的是比較小台的自動販賣機,在台灣沒有看過那樣的設計,上課之後才想到行動不方便或是身高矮小的人的確無法使用一般的販賣機,還有我們一般常見的無障礙廁所,一開始只想到老師給長輩還有行動不變的傷患使用,其實還有行李太多或是使用人工尿袋的人,這種特殊情況都可以應用到。這堂課讓我發現了許多以前沒有想到的問題”。(吳同學)

 

“有學到關於導盲犬的小知識,像是導盲犬可以搭飛機。還了解到在日本有一些關於導盲犬的社會議題,像是有些店家不讓導盲犬進入,還有像是導盲犬的數量和盲人人數不成正比等的,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周同學)

 

“其實我以前只是知道LGBT這個名詞,並未做過很深入的了解,藉由今天這堂課才知道原來這些英文字母各自代表了哪個族群,也才知道原來世界上有多達34個國家是合法多元成家的,學到了有趣且實用的知識。”(葉同學)

 

  1. 面臨日文使用上的難題些許的學生感到困擾,但是在日本學生的幫助下學生們皆順利地克服目標課題。

“本次是第一次與日本人一同進行共同發表。 在跟東女的學生進行討論時,即使腦中有很多的點子,會擔心自己的日文能力不足,無法把自己的意見說明清楚。關於這點自己覺得相當遺憾,若是自己的日文能力能夠更突出的話,討論的過程應該會更加順利。總而言之,這對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經驗,有選上這堂課程真的是太好了。”(羅同學)

 

“其實最一開始是有點擔心能不能做好,但是透過好幾次的分組討論,我能感覺到東女的學生都非常的友善,會盡量降低語速甚至是用比較簡單的單字讓我們更容易以解,也會耐心的聽我們講話,這讓我更有信心了了一點,還有就是這次的學習活動,我們也有了更多的互動,更多的練習,讓更階段都能有效地完成。”(李同學)

 

◍下次調整:建議、評價東女的學生是否能夠使用「易しい日本語(簡單日語)」進行授課,這對日本的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學習,而這部分則希望東女學生有這樣的認知且可以將此經驗傳授給學妹們。此外,針對東海學生所面對的日文問題,強化事前指導並且鼓勵她們他們使用「溝通策略(communication strategy)」。

 

⭓ 突破與實務意涵

  1. 與日本學生一起實習、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即使是在線上,仍可以讓學生大量運用日文,藉此直接創造情境學習的環境。

  2. 本次課程目標採納全球議題,根據其設計教學大綱,指導何謂課程設計時發現全球議題可以做為相當合適的題材。

  3. 透過日本與台灣學生彼此互相教學、指導,以此為核心讓學生們可以一同面對課題,在學習上可以展現極大的成果與功效。

 

圖 邀請松尾老師蒞臨東海日本語言文化學系,舉辦分科教學的學生與日文系教師可以共同參與的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