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學期|台日社會語言分析(一)

課程名稱:台日社會語言分析(一)

授課教師:日文系吳素汝老師

課程搭配素養計畫執行學期:112-1學期

 

# 發展學習者「溝通互動」及「問題解決」素養。

 

# 溝通互動對象不僅限於學習者之間,設計走出教室進行觀察或調查活動,讓學習者與組員以外的人事物接觸,進行交流,過程中教師給予引導、建議及回饋,以提供學習者適時調整規劃及執行活動方向等。

 

# 學習者將前半部課堂所學知識實際應用於後半部課程走出教室活動,走出"舒適圈",與同儕以外的人事物實際進行溝通互動,遇困難時與團隊共同解決課題,探究專業課程主題為本課程之亮點。

 

⭓ 課程單元

◍觀察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樣貌,並以社會語言學的視角,探討人、社會和語言之間的關聯性

  1. 本學期課程邀請宮崎大學松永稔也教授演講,導入移民與社會變化相關議題,延伸思考如何透過語言讓多元文化社會共生。

  2. 透過分組實作/演習,團隊走出教室進行調查、分析結果及成果發表,進一步培養學習者對台日社會語言的觀察力,學習如何分析社會語言、團隊合作、表達彼此意見之能力,以期能將所學知識與技能運用於日常生活。

  3. 課堂活動融入新常態議題(社會語言多元性;移民情況)、優質教育(實作/演習;成果發表)、減少不平等及永續城鄉(從語言角度思考如何讓外國居民與在地人一起生活,讓社會往好的方向發展)之議題。

 

◍下一次再開設同樣課程:後半課程主要以小組進行團隊實作/演習,教師透過LINE群組掌握各小組的活動情況並及時給予回饋。其中,有小組在進行過程中遇困難,大家努力突破瓶頸且解決問題。以小組為單位沒有太大問題,不過若能與其他組別有互動,並相互觀察其他組別的執行方式、解決課題方式等,或許能刺激彼此學習和思考的角度。如下次再開設同樣課程,於團隊活動時可以開啟全班共同編輯檔案,讓各組將執行進度、困難及解決方案等紀錄下來,將小組團隊活動更是升級為大團隊(全班),以促進班級共同學習及分享。

 

⭓ 運用Slido、iLearn於教學,Line於班級經營

◍透過課後任務,諸如「收集角色語言」「觀察日常生活中的語言情形」等,引導學習者進行自主學習,並於iLearn繳交任務結果或於下次課堂一開始搭配Slido收集任務結果。

 

◍前半部課程小總結利用Slido確認學習者是否掌握人、社會和語言之間的關聯性,其結果確實顯示學習者有從社會語言學角度進行思考,如針對影響人們語言使用因素之提問,學習者答案有:歷史背景、語言政策、移民、結婚、出生地、年齡、性別等;從SDG10視角思考之提問,學習者答案有:在教育上讓多人理解其他族群、設立課程讓新住民子女學習自己國家的語言、立法等。

 

圖 學習者回答從SDG10視角思考之提問

 

◍於LINE群組,不僅用於師生間緊急連絡,確認小組團隊執行活動情形外,提供學習者活動執行等學習上有疑問時之即時回饋。

 

◍學習者回饋

  1. 課堂搭配Slido能即時知道彼此的想法,與其他學習者間有互動,很有趣。

  2. 這門課用了多元的方法教學,很有趣。

  3. 將語言及SGDs議題結合有點難度,不過第一次嘗試了從語言角度思考社會議題。

 

◍下一次再開設同樣課程:為確認學習者課後任務及讓彼此都能知道彼此想法,採用了Slido。除了分享資訊外,若課堂中能放入有遊戲性且競爭性的互動小活動,或許能增加學習者專注力,並提高自主學習動機。如下次使用科技與數位工具時,考慮增加使用Kahoot!應用程式。

 

⭓ 素養導向作業的設計與實施

◍本課程主要欲發展學習者的「溝通互動」及「問題解決」此兩項素養導向。因此課堂運用小組討論及Slido;課外則運用LINE群組促進學習者能相互表達彼此想法及意見。另外,後半部課程採取小組實作/演習進行教室外調查、觀察,以及成果發表(每位聽眾於資料夾【白板功能】寫下感想或疑問等回饋),促進各小組進行討論、分配任務、彼此適時分享意見及觀點,同時組員間互相給予評價,以促成學習者素養的發展與形成。

 

◍前半部課堂課題主要讓學習者從自身周遭觀察,因此較無難度。後半部課程(實作/演習)為抽球方式分組,課題內容難易度依各組規劃、討論方向有所不同,過程中並非所有組別都很順遂,有發生溝通互動問題、遇到調查時被拒等困境。其過程中教師適時以輔助角度,聆聽並提供建議,最終有順利解決問題。

 

◍後半部課程以小組團隊合作,走出教室進行調查或觀察,訓練學習者如何與組員,甚至與調查對象進行溝通、表達彼此意見,然後不僅將收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外,同時進行反思整體活動。

 

◍成果發表時、期末書面報告反思內容及112-1教學意見調查結果中,學習者表示:訓練了調查能力、深刻感受到團隊合作之溝通能力重要性、執行調查前的所有準備都不能忽視、執行調查時的禮貌及用詞很重要、有不只課堂上的學習等。以上,學習者透過走出教室團隊活動累積了人與人之間溝通互動之重要性、遇困難時與團隊一起找尋解決方案等學習經驗。

 

◍下次調整:提供溝通互動時的技巧及以調查者身分進行調查時應注意的小細節。同時適時介入與引導不僅表達自身想法,更要聆聽對方,相互調整彼此步調,好好溝通與進行討論。

 

⭓ 突破與實務意涵

  1. 使用付費版數位工具進行教學,課堂上讓大家的想法顯示更多樣化,增加趣味性。

  2. 邀請宮崎大學教授線上進行演講,以加深學習者對日本社會及語言多元性。接著,再從演講內容讓學習者延伸探討台灣社會語言與SDGs相關議題。透過與其他專業教師合作,提供學習者不同視角進行思考。

  3. 課程導入數位工具能讓學習者及時接收他人想法,很棒。不過為避免進行彼此回饋方式過於單一化,在該計畫的支持下,本課程購買了教具--資料夾【白板功能】及白板筆,設計成果發表時,請每位聽眾在聽完發表後將感想、疑問或讚美寫至資料夾上,接著讓發表者將其內容大聲唸出並給予回覆,以增加發表者與聽眾之間的互動。

 

⭓ 對院或系發展的啟示

  1. 舉辦多元數位工具使用相關研習及多元創意教具使用實務分享會等,藉此讓教師間交流,以激發教學活動設計及教具運用的可能性。

  2. 鼓勵課程跨領域設計,或與校外專業講師合作,藉此提供學習者更廣闊的多元學習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