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學習方法論
授課教師:日文系張瑜珊老師
課程搭配素養計畫執行學期:113-1 學期
課程調整:專注AI輔助專題,讓工具成為創作夥伴
過往的課程結構分為兩部分:前半段專注於利用AI工具學習日語,後半段則是進行小型專題研究。然而,去年學生反映後段課程時間過短,無法充分進行報告準備,因此,今年在學校調整為16+2學期制、且假日排課繁多的情況下,課程重心全力轉向專題研究的深入發展。
在課程設計上,我們安排了「一階段、一工具」的策略:使用Perplexity尋找相關文獻,NotebookLM幫助整理閱讀重點與文獻關聯,Napkin協助視覺化資料結構,ChatGPT或Gemini激發研究靈感及協助寫作,最後利用Gamma製作簡報呈現。學生需自備電腦或平板,但由於部分APP限制,平板在工具運用上仍有局限。
這樣的課程調整不僅充分利用了AI的多樣功能,也讓學生在專題研究的過程中學會如何靈活運用工具,將其視為提升學術創作的得力助手。
AI工具的雙刃劍:創作與依賴之間的掙扎
儘管有些學生已經熟悉部分AI工具,但大多數人僅了解像是ChatGPT和Canva這些應用。當張瑜珊老師告訴學生AI工具可以協助他們撰寫專題報告時,心中其實充滿掙扎—那些認真對待學習的學生會將AI視為輔助工具,而部分學習狀況較差的學生則將其視為代寫助手。這也讓老師面臨一個難題:如何區分學生的原創作品與AI生成的內容,這變得越來越模糊。
在這樣的背景下,老師不禁反思:若將所有知識與技能外包給AI,若有一天這些工具無法運作,我們是否會喪失思考與創造的能力?這是一個內心的掙扎。儘管如此,AI確實能讓作品更具專業水準,並大幅提升創作效率,這一點無可否認。
AI工具運用的過程與挑戰
由於課程中的每個步驟都依賴AI工具,學生並沒有與未使用AI的作業做比較的機會。在最終成果上,雖然有要求學生進行第二稿修正,並利用同儕的意見進行修改,但目前的修正過程並未顯著提升質量。即便要求學生使用[校閱]功能進行自我修改,最終的成果仍無法掩蓋初稿的不足。對老師而言,若完全依賴AI生成作業內容,這樣的進步似乎並無太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