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學期|社區營造與農村產業
- 日期 : 2023-11-20
- 分類 : 探險寶典
- 點閱 : 295
課程名稱:社區營造與農村產業
授課教師:政治系郭應哲
課程搭配素養計畫執行學期:111-2學期
"為了讓修課學生可以深刻體會臺灣富足的農村產業以及理解臺灣農業發展現狀,授課教師郭應哲老師除了帶領學習者參與體驗「食」與「農」的教育,引導學生找回傳統及創新美食的滋味,還帶領學習者至傳統菜市場巡禮以及辦理實地體驗教學課程。課程安排主要以三種型式來帶領學生認知農業缺工議題,並引導學生在農戶間相互協力、共同調度人力的「交工」模式進行思考。"
⭓ 課程單元
-
在近幾年來食品安全的問題開始受到社會大眾的關注,許多的食品安全事件,讓人們開始重視健康和消費意識,對於食品的要求也不再像過去僅有滿足口腹之慾;吃的安全、吃得健康才是現代人所在意的,所以課程透過與小農合作,在課程中傳遞學生食、農相關的知識,同時融入新常態、永續發展等議題,包含科技新常態、環境新常態,並帶領學生們下鄉與小農們互動,讓學生們在實際動手做的同時,能夠激發學習新知時的熱誠,比起只是坐在教室裡看著PPT能夠更身歷其境。
.png)
-
在課程中安排一天的農事體驗及兩次的農業行銷專題演講,邀請拾間文化專案經理黃語晨分享行銷農產的經驗,傳達現今食農教育的重要性,延伸出農產的真正價值,學習品牌行銷可以從在地文化出發,將商品與在地文化結合,進行跨界合作的創意整合體驗。讓學生透過與講師互動,並延伸出對臺灣小農發展的網路行銷進行觀察、設計與操作。另外,也邀請到a life好生活整合國際旅宿的負責人洪惠敏來進行分享,他們除了提供住宿的服務之外,也包辦了餐廳、地陪、伴遊、租車、管家和代購等多元服務,除此之外也致力於活化老屋滾動友善空間、推動漫遊鹽水結合地方文化歷史、發展農漁業循環經濟等議題,讓學生了解他們是如何透過商家結合與網路媒體的推動來創造品牌的競爭力,也向我們談論到整合行銷與創新價值的概念。

-
在下一次的課程中,期望能夠邀請更多不同領域的講師來為學生做深入的講解,學術相關的知識可以透過主授教師和教學團隊來引導學生,而在外深根多年、累積長期經驗的經歷,是外地講師能夠跟學生做分享的,無論是網路行銷相關的專業人士來為學生演講,或是邀請在地小農分享關於農業的整個過程、投入農事的心路歷程,相信這些都能夠為學生帶來更多的新知。
⭓ 新科技
-
本門課程主要運用郭應哲老師的臉書教材、課程臉書社團經營及食農教育影像等方式作呈現,將課程內容、知識傳遞給學生,同時運用網路平台補充課外教材,例如在介紹台灣雞蛋產業時,查詢台灣雞隻養殖與雞蛋的相關數據來跟學生做講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及同儕討論。
-
在課堂上讓學生們透過團體討論與上台報告,引發學生們自主學習、同儕討論,包含在課堂上同學們自發性地分享、上台分享、製作相關海報、課堂小組的討論時間等等,此外,帶領學生至校外教學,直接到農業第一現場做觀察與體驗。

⭓ 素養導向作業的設計
課程執行上,透過學生每次學習單的回饋,讓學生直接反映課程的學習與成果,例如:
-
行政系石同學:這次的課程是透過影片欣賞來認識不同的食材和傳統的料理方式,印象最深刻的是《舌尖上的禪》這部電影,他除了讓我們看到美食的製作方式,同時也讓我們看到食物對人們帶來的感動,他可能代表了一段回憶、一個故事、甚至是一個人,食物不單單只有吃這麼簡單而已。
-
社會系高同學:藉由這次的參訪機會才知道原來離學校這麼近的地方有一家台農鮮乳廠,聽完介紹人員的分享後更加的認識台灣的鮮乳產業,在過去都是以統一、光全等大品牌為主,這幾年小農鮮乳才開始有一席之地,在簡單的講解和場內參觀後,原來鮮乳從乳牛開始,採收、運送、加工、最後到消費者的手中需要經過多少程序,多少人的努力。
-
食科系蔡同學:溪口是台灣最主要的鵪鶉產地,因為這次的參訪讓我有機會認識這個特別的產業,也了解一些鵪鶉的相關知識,才知道鵪鶉蛋雖然小小一顆蛋營養價值卻比雞蛋來的高,除此之外還有現煎鳥蛋的體驗環節,老闆教導我們剪鳥蛋需要從較鈍的地方下手,平常都在夜市購買鳥蛋,第一次有機會自己嘗試覺得非常有趣,也因為是使用新鮮的鵪鶉蛋,品嚐起來特別的美味。
那下一次的作業、評量策略將會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例如讓學生們親自去採訪小農,透過採訪的方式以第一人稱的角度來介紹在地小農,不同於以往只是單純的在網路媒體上尋找相關資料,讓學生更能夠瞭解農業現狀。

⭓ 突破與實務意涵
-
帶領學生走出校園,走入農村,讓學生有機會能夠實際的去餐與體驗,不同於以往的直視單存在教室坐著接收理論知識,而是透過與小農們面對面的聊天、互動,從中學習並認知到台灣的農業現象,例如台灣各個農產的發展與運作,讓學生認識到台灣農業的傳統文化意義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
透過網路行銷的議題討論與農業對話的專題講座,讓學生認識當今的營銷運作模式,除了讓學生們了解農村文化背後的故事,農民與作物之間的情感,也結合現代科技與新式的思維,以創新的方法提高小農的行銷,讓學生去討論去重視小農行銷的議題。
-
透過至雲林縣龍潭鄉摘除玉米側枝的勞動體驗課程,讓學生體驗濃霧,也認知農業缺工議題,並引導學生在農戶間相互協力、共同調度人力的「交工」模式進行思考。讓東海修課的學生能夠真實的認知到缺工議題的嚴重性並進行反思,以培養學生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