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大學首頁
網站地圖
東海大學首頁
網站地圖
最新消息
關於計畫
東海大學第二期探索者計畫
東海大學第一期探索者計畫
東海大學學生核心素養
團隊成員
探索課程
111-1學期
111-2學期
112-1學期
112-2學期
113-1學期
113-2學期
探索成果
課程活動
表單下載
首頁
最新消息
探索午餐秀
探索午餐秀>8月8日「向左走?向右走?從社....
探索動態
AI專班
探索者 Yay
探險寶典
探索午餐秀
哇塞秘境
探索動態
AI專班
探索者 Yay
探險寶典
探索午餐秀
哇塞秘境
探索午餐秀>8月8日「向左走?向右走?從社會認知生涯理論談藝術大學師資生專業認同與生涯希望感之關係」、「教育創新的1% 異才:從選才變化、學生經驗到機構調適」
日期 : 2024-08-14
分類 : 探索午餐秀
點閱 : 128
轉貼《教育部探索者計畫總辦公室活動》
08/08大一年研究系列活動回顧
#大一年研究系列午餐秀精華打包
期待已久的精彩影片回顧已經上線,精彩瞬間不容錯過 /
https://youtu.be/bq_QCuczv1A?feature=shared
#陳嘉成副校長 # 彭心儀助理研究員
----
#陳嘉成副校長 《向左走?向右走?從社會認知生涯理論談藝術大學師資生專業認同與生涯希望感之關係》
從0分到副校長:研究計畫中的生命成長故事 /
你知道嗎?嘉成副校長的成績單裡,不是人人羨慕的100分。曾經,每天背著書包、帶著便當,卻在教室裡感到自己只是個旁觀者。這段從低成就走出來的經歷,正是他在25年教學生涯中,執行23個國科會計畫的靈感來源,從學習動機到數學低成就,再到生涯發展,每一項研究議題都反映著他的生命成長故事。
專業認同的力量:在逆境中奮進 /
台灣的藝術環境挑戰重重,許多藝術大學學生選擇進修教育學程增強就業保障。然而,在面臨畢業展演與教師檢定的雙重壓力下,許多學生感到學習倦怠(Burnout),甚至中輟師培課程。研究顯示,擁有師培認同的學生在生涯適應上表現更為出色,無論面對挑戰還是規劃未來,他們都展現出更強的效能和生涯希望感。
註:專業認同是指當一個人具有兩個角色,而兩個角色有競爭情況時,主控的角色會成為支配生涯的選擇、學習表現與適應情形的重要元素。例如:藝術大學的師資生,同時具有師培生以及藝術專業的學生身份。傾向成為老師的學生,屬於師培認同;如果傾向未來就業時找專業學科相關領域,則屬於學系認同。
大一年研究系列的啟示:量身訂製的研究工具 /
嘉成老師的觀察與分析發現:綜合大學學生中輟的主要原因常與興趣相關,而藝術大學的學生,由於從小即投入藝術領域,中輟的原因往往與志趣無關。他特別指出,藝術大學學生的需求與一般大學學生不同,因此我們需要使用適當的生涯發展工具,找到適合的分析方法和發展模式,才能真正理解並滿足這些學生的需求,使研究結果更具實質意義。
QA摘要 /
Q: 志趣不是藝術大學學生中輟的主因,那麼藝術大學學生在大一時,遇到的最大困難或挑戰會是什麼?
A: 大部分學生中輟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困難。此外,由於專業訓練過程中大多數練習依賴自主學習,人際溝通也是他們常面臨的挑戰
----
#彭心儀助理研究員
:《教育創新的1% 異才:從選才變化、學生經驗到機構調適》
探索多元招生的力量:從智育到全方位發展 /
清華大學如何透過數據分析,確認自己的招生定位?在早期的台灣頂尖大學中,學生透過考試入學,生源往往單一且同質性高。自95學年度以來,清華大學透過向教育部提案,推動從1%的學生開始改變,招收平衡區域發展的繁星計畫、關注經濟不利學生的旭日計畫、及招收多元與特殊才能的特殊選才拾穗計畫,目標是突破僅以考試入學為標準的招生模式,增加學生的多元性與視野。
清華的招生方程式:Diversity + Inclusivity = Excellence
唯有招生兼育才,才能減低適應落差 /
這些與既有生源不同的 1%學生,入學後有哪些學習或適應需求?在清華,來自全校各院且負責招收1%異才的校級招生委員,同時擔任這些創新學制導師,肩負招生與育才雙重使命,並透過十多年的努力,累積認同多元包容的教師社群,並藉著既有的招生委員會溝通平台、工作坊與諮詢會議,從1%、15%到 100%,把選才理念傳達出去,打造一個更多元與包容的教育體系。
專才與適應:特殊選才學生的挑戰與機遇 /
特殊選才學生進入頂尖大學後,如何維持其專才、學系認同和生活適應?他們的生活經驗又能給學校、其他師生什麼啟發?心儀老師透過以下3個階段分析來思考:
1. 管道成效評估:特殊選才學生以不同的才能、特質和經歷入學,既有的學習成績GPA,無法完整呈現他們的學習與適應樣態。
2. 以學校為單位的行動研究:利用兩年的國科會計畫,以深度訪談與焦點座談,彙整行政師長、招生委員和導師、學長姐和學生的觀點,並持續將這些成果公開分享到校內外,促進透明與交流。
3. 學習投入與適應分析:和教學發展中心合作,分析校務問卷比較不同入學管道學生的學習投入、校園投入、校園滿意度和學系適應感,並提供以下分析與建議:
學習投入:特殊選才學生的學習投入高於考試分發及申請入學學生,推測為對特定領域的熱忱。值得持續研究他們的目的感和行動性。
學系適應感:特殊選才學生的適應感優於考試分發學生。
學習適應:客製化學習方案與實驗教育方案等個別化學習方式,是清華因應1%異才學生的配套措施,初部結果證明能平衡學生的專才與學習。且因應學生的大一後分流需求,清華持續發展新生定向與探索課程,以2學分+同儕引導員的形式,讓學生對自己、生涯、學習方向有更好的準備,並開放全校學生選修。
社會適應:建立導師生、學長姐支持系統,如導生聚會、畢業學長姐經驗傳承等,以協助特殊選才學生適應社會。
打包帶走:時時回顧初心、學生不僅是數據、各校建構選育理念 /
1. 增進教育多元的關鍵在於瞭解目前的定位,並時時回顧初心。
2. 學生不僅僅是數據,而是有著豐富故事的人,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釐清他們的真實需求,並提供實質協助。
3. 理解個別學校的量能與特質,設定合理的選育目標,讓不同特質的學生能對學校產生認同感,且在畢業後能以學校為榮。
QA摘要 /
Q: 大學轉銜定向是選修還是必修?教授對象是誰?特殊選才的學生對上課的反應如何,課程輔導效果如何?
A: 這堂課不是必修課,設計時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課程由一群引導員以小組形式進行,以便提供個性化的輔導。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避免大規模執行,集中資源於經過篩選的30位熱忱的同學。這些學生的意願較高,課程經過試驗和調整後會逐步推廣,以提升效果。
下一則
【新生課程】 GrowthHack:新生大學資源全攻略
上一則
探索午餐秀>8月15日「心理與情緒地理之融合」、「探討跨國銜轉學生之華....
回列表